編者薦語
本次推薦的是我院朱磊教授(通訊作者)發表在Cognitive Development上的論文Children’s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power during an incidental power evaluation task🧸。
研究問題
抽象概念如何在我們的頭腦中表征的是認知心理學領域必不可少的一個研究問題🤚😕。在這些概念中🥃,權力備受關註。在心理學中,權力是指通過控製資源來影響他人的能力(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3; 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在討論權力概念時,我們通常會使用空間隱喻🤹♂️。舉個例子,公司領導人往往處於等級序列的頂端🚵🏼♂️,而普通員工往往在公司中地位較低。簡單來說,就是“有控製力的在上方😩,而缺乏控製力的在下方”( Lakoff, 1987; Lakoff & Johnson, 1980)🎃🚵🏽♂️。
大量以成人為被試的研究已經證實了權力概念是由垂直空間表征的(Chiao et al., 2009; Chiao, 2010; Giessner & Schubert, 2007; Jiang, Sun, & Zhu, 2015; Jiang & Zhu, 2015; Mason, Magee, & Fiske, 2014; Schubert, 2005; Zanolie et al., 2012)。那麽,兒童是如何獲得權力的這種空間表征的呢?有一種解釋是🫶🏼:生活中充斥著權力空間表征的例子。比如:冠軍站在領獎臺最高處,董事長的辦公室處於公司大樓的頂層🧝♂️。即便很小的孩子都知道比他們高的父母有權力控製他們的行為。反復不斷接觸這些樣例之後,孩子們便建立了權力和垂直空間的關系(Lakoff & Johnson, 1980; Schwartz, Tesser, & Powell, 1982; for an overview, see Casasanto, 2014; Suitner & Schubert, in press)🧑🎨。另一方面,語言中空間隱喻的反復使用(用垂直高度去解釋權力)也進一步促進了兒童頭腦中權力和垂直空間的聯系。
據此🐡,我們團隊的系列研究旨在揭示兒童權力空間表征的發展進程。有關中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發現權力空間隱喻在小學六年級(初中預備班)才首次出現。我們的第一個研究發現雖然外顯的權力評估任務顯示⛹🏽,小學四年級兒童(在正式接觸言語空間隱喻之前)已經獲得了權力空間表征,然而,這種表征無法在偶然的權力評估任務(沒有要求被試做權力判斷🪩,但被試的任務表現已反映出他們獲得了權力空間表征)中激活🤠。後續研究進一步發現在外顯的權力評估任務中,即使幼兒園的孩子都可激活其頭腦中的權力空間表征(Tang, Zhou, Zhang, & Zhu, 2018)。
然而,幾歲的兒童才能在偶然的權力評估任務中激活權力空間表征呢🛐?我們研究發現直到小學六年級,兒童才能在偶然的權力評估任務中激活權力空間表征。這可能與兒童到小學六年級才在課本中正式接觸言語空間隱喻有關。因為反復接觸生活中有關權力空間聯系的例子所獲得的知識往往具有內隱、程序化和習慣性的特點,能自動激活(Dienes & Perner, 1999; Kirsh, 1991; Squire, 1992; Smith, 1984),而言語中的外顯指導能進一步促進知識提取的自動化程度(Cleeremans & Jiménez, 2002; Ericsson et al., 1993)🏃♀️。
原文信息
Zhou, Y., Tang, F., & Zhu, L. (2021). Children’s spatial representation of power during an incidental power evaluation task. Cognitive Development. 57, e100977.
作者簡介
朱磊👶🏼,意昂3体育認知心理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体育“卓學學者”,上海人才發展基金資助學者,主持參與國家自科等各級課題8項,參與3項國家自科和1項教育部重大攻關。多次獲得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擔任多本國際雜誌編委。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國際高水平期刊論文近30篇,出版學術專著2部🫸🏿,參編3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