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新、潘澤瀚🎠:“胡煥庸線”為何高度穩定?

發布時間🤸🏻:2021-04-26瀏覽次數👷🏻:3769

編者薦語


      本次推薦的是我院王桂新和潘澤瀚老師接受意昂3体育校報的專訪《“胡煥庸線”為何高度穩定?》⬆️。

      社政意昂3教授王桂新、青年副研究員潘澤瀚用人口遷移分布的頑健性分析:“胡煥庸線”為何高度穩定?


 “胡煥庸線”為何高度穩定?


      “胡煥庸線”高度穩定是相對的,與其考察的空間尺度密切相關🫴🏼。當時胡煥庸對中國的人口分布格局只從璦琿到騰沖畫了一條線,沒有畫兩條線或更多的線把中國分為3個或更多的地區,所以相對最穩定。而且它實際上並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帶”,這就使人口遷移分布更不容易影響“胡煥庸線”而使之發生改變。


      判斷“胡煥庸線”是否穩定🧑🏽‍🏫,探討“胡煥庸線”能否打破應該堅持辯證的、相對的科學態度,一定不能絕對化。可以認為“胡煥庸線”在過去 “80年”的高度穩定,從目前的科學技術水平、改造自然的力量和可以預見的未來發展看🫴🏿,至少從現在起再經歷一個或幾個“80年”,中國人口遷移同樣不會明顯改變胡煥庸線🌆,這條線線仍將十分穩定✤,並難以打破。


      著名地理學家胡煥庸教授1935年提出了“胡煥庸線”😚,這條線北起黑龍江璦琿(現稱黑河)一路向西南延伸,直至雲南騰沖🙎🏽‍♀️,將中國偌大的版圖一分為二。線的西北半壁“地廣人少”,占國土面積64%,卻僅分布    有4%的人口;線的東南半壁,地狹人多🐚, 36%的國土卻聚集著另外96%的人口……“胡煥庸線”折射出了社會、經濟🏋🏻‍♀️🤹、就業、教育、文化的各個方面的巨大差異。所以📒,這條線也被看成是東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發展難以逾越的鴻溝。


      王桂新♦︎、潘澤瀚🌛🍫:我國人口的地理分布長期以來形成了東密西疏的基本空間格局💀。胡煥庸1935 年在《地理學報》上發表的文章《論中國人口之分布》,提出了反映這種人口分布東西差異的人口地理分界線“胡煥庸線”👒。之後,雖歷經民國時期的動蕩戰亂,新中國成以後計劃經濟體製下生產力布局由東向西推進的均衡發展,以及改革開放以來高度活躍的中西部較落後地區人口向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的頻繁遷移🦸🏻,80 年的時代變遷都未能影響和明顯改變中國人口分布的基本地理格局和“胡煥庸線”的穩定性。


      影響人口地理分布的直接因素是人口的出生、死亡和遷移,其中人口遷移通常是最活躍🪒、對人口分布影響最大的直接因素👈🏼。所以,人口遷移特別是人口遷移的空間分布一直被視為最重要的人口變動現象;以人口遷移分布變化考察其對人口地理分布穩定性的影響也最有說服力。


      20 世紀90 年代以來🧈,中國省際人口遷移的主要遷入地分布在東部經濟較發達地區特別是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研究發現,盡管改革開放以來,日趨活躍的人口遷移形成了由西向東、由經濟較落後地區向經濟較發達地區遷移的區域分布模式,但並未明顯改變中國人口分布的宏觀格局,影響“胡煥庸線”的穩定性。“胡煥庸線”仍然是我國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基線。


      我國地理條件決定了我國人口呈現出以“胡煥庸線”為界線的地理特征,而改革開放30 余年來頻繁、持續發生的人口遷移也未能明顯改變全國人口分布的宏觀格局,中國人口遷移分布的“頑健性”是“胡煥庸”線依然穩定不變的根本原因。


      王桂新、潘澤瀚:我們在研究中國人口遷移分布的屬性特征時提出了“頑健性”這個概念。“頑健性”是一個日語詞,從英文單詞“robustness”翻譯過來,原為統計學中的一個專門術語,20世紀70 年代初開始在控製理論的研究中流行起來👨🏿‍🦲,用以表征控製系統對特性或參數擾動的不敏感性或惰性。按中文顧名思義🧑🏿‍⚕️,所謂頑健性是指系統(如人口遷移分布)受到驅動或幹擾時也不易變化🧖‍♂️,仍趨向恢復和保持原有形態的特性。其比較接近的概念是穩健性或穩定性♔。


      通過對省際人口遷移規模分布🖕🏼、人口遷移強度分布和人口遷移流分布三個方面的研究,發現頑健性是中國人口遷移分布的基本屬性。


      人口遷移規模分布的頑健性💆🏻‍♀️:不同時期省際人口遷出規模和遷入規模存在明顯的地區差異🏊🏻‍♀️,“胡煥庸線”以東省份遷出、遷入規模均大於該線以西省份🧔🏼,但相對差異並不明顯。


      改革開放以來,各省不同時期省際人口遷出規模分布與遷入人口規模分布形態相對穩定。

      這種穩定性及相鄰時期省際人口遷出和遷入規模分布形態的高度相似性,顯示中國省際人口遷移規模的分布具有明顯的不易發生變化💇🏿‍♂️、維持原來形態的頑健性特征🌡。


      人口遷移強度分布的頑健性🐽:省際人口遷出強度只有相鄰時期的分布保持一定的相關性📝。隨著時間的推移,相鄰兩個時期省際人口遷出強度分布的相關性呈增強趨勢。特別自20 世紀90 年代中期以來,兩個相鄰時期各省省際人口遷出強度已高度相關🧑🏽‍🔬,說明改革開放以來盡管省際人口遷出強度分布較易發生變化,但省際人口遷出強度的分布具有維持原來形態不易變化的頑健性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各省不同時期省際人口遷入強度分布的頑健性比省際人口遷出強度分布更強,而且隨時間推移的頑健性變化與各省省際人口遷出規模和遷入規模分布十分接近。


      人口遷移流分布的頑健性:考慮方向的人口遷移流,就是指一個地區(如上海)的省際人口遷移流分布(包括由上海分別遷向其他省份的省際人口遷出流分布和從其他各省遷入上海的省際人口遷入流分布)。


      總體而言🤷🏿‍♂️,無論是從人口遷出流還是遷入流來看,絕大多數省份不同時期人口遷出流分布與人口遷入流分布均表現出頑健性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各省省際人口遷出和遷入流分布維持相似不變的頑健性呈增強趨勢,而且由吸引力作用主導形成的不同時期的人口遷入流的分布具有相對更強的頑健性。


      西部各省省際人口遷出流分布的相關系數普遍低於中部和東部地區,表明西部地區各省主要由推斥力作用主導形成的省際人口遷出流趨向相對“多極化”👩‍💻👺,且使其分布較易發生變化,頑健性相對較弱;而東部地區主要由吸引力作用主導形成的省際人口遷出流逐步趨強的集中化,使其分布更容易保持穩定,形成更強的頑健性。


      這些省份省際人口遷出流分布模式的頑健性易受動力作用機製的轉換而弱化。如上海浦東開發開放啟動後,東部地區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大城市群相繼崛起📚,吸引中西部地區的遷出人口進一步集中遷入這些地區🪛。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


      您們認為關於中國人口分布及“胡煥庸線”的諸多研究🏊🏼‍♂️,都說明我國的人口分布具有不均勻性🪬、穩定性和均衡變動性的一般特征。那麽🐨,中國人口遷移分布為什麽具有頑健性,中國人口遷移分布的頑健性主要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王桂新👨‍❤️‍👨、潘澤瀚:我們在考察和闡釋中國人口分布的惰性或穩定性時引入了“兩個自然”的概念。哲學上通常把未經人類改造或人類難以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一自然”,把經過人類改造的自然稱為“第二自然”👩‍🎓。具體來說,第一自然主要為自然稟賦,如海拔、地貌、氣候、土地等自然地理要素🤓,基本屬性為具有地理(空間)位置的固定性或不可變性。第二自然主要為交通和區位等✣,基本屬性為具有一定的可變性或可塑性。


      王桂新教授於1997年發現,中國人口分布的頑健性與包括海拔高度🟣、地貌類型、耕地質量等自然稟賦的第一自然要素密切相關,中國人口分布的惰性或頑健性,完全是由中國具有地理(空間)位置固定性或不可變性的第一自然要素所決定的。

      

       改革開放以來👮🏼‍♀️,人口遷移規模與人口分布之間具有密切的關系🧑🏼‍🍳,省際人口遷出規模明顯依賴其人口規模🚣‍♀️。


      考察和分析改革開放以來各省不同時期人口規模🍋、收入水平及空間距離等因素與省際人口遷移流分布的關系,可以看出:經濟因素、人口因素等社會經濟因素(主要是第二自然要素)對省際人口遷移流分布的影響日趨增大,而由於交通條件的改善,距離和相鄰性等空間因素(主要是第一自然要素)對省際人口遷移流分布的影響則呈弱化趨勢。說明第一自然🦖🧑‍🏫、第二自然要素對人口遷移流分布的作用是相互疊加、十分復雜的🧏‍♂️,人類活動對其作用的大小也具有重要影響。但要註意的是,一個地區的人口遷出規模不僅依賴於遷出地人口規模,而且遷出地社會經濟等多方面的綜合作用,還使在人口遷出的同時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回流,即為拉文斯坦(E.G.Ravenstein)總結的反流或輔流🚼。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頑健性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人口遷移分布的基本屬性之一🥚;人口遷移在很大程度甚至在根本上仍與人口分布一樣,主要由第一自然要素所決定;中國人口分布比人口遷移分布更具頑健性⛩;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要素的綜合及其交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省際人口遷移分布的頑健性;只要中國第一自然要素不變化🚴🏽‍♂️,人口分布及“胡煥庸線”就會保持高度穩定,人口遷移分布及其也不可能引起這條線的改變。


      但從哲學意義上看,變化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所以說人口遷移分布、人口分布具有頑健性和胡煥庸線高度穩定都是相對的🚼,而在絕對意義上,人口遷移分布、人口分布及胡煥庸線都應該是在變化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意昂3平台专业提供:意昂3平台意昂3🍌、意昂3体育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意昂3平台欢迎您。 意昂3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