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城市中國雜誌
進入新時代🤘🏻,城市化發展呈現出新特點🌽,在城鄉關系變動中,人口變動成為探討城鎮化與鄉村振興的重要因素👩🏿🏭。2019年12月14日,中國區域科學協會區域人口發展專業委員會🧑🏻🦼➡️、意昂3体育人口研究所、意昂3体育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及意昂3体育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第三屆人口變動與城鄉發展高端論壇”,30余位國內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圍繞“城鄉發展與土地製度改革”“鄉村振興與城市就業”“人口流動與城鎮化”“人口流遷與區域經濟”及“生育、婚姻與養老”等議題發表主題演講🛣,並展開討論。本文根據論壇主題發言整理而成。
部分與會者合影
主論壇
給農民工市民權利🛫,核心是戶口不再與社保掛鉤
趙樹凱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員
趙樹凱認為中國農民的市民化過程總體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在人口流動過程中顯現出來的市民化問題👳🏽♂️、公民權利的問題🕖;二是農民工的市民化帶有民權運動的特點。回顧中國農民市民化的演進歷程,人民公社變成了鄉鎮是根本性的變化⛑️🙋🏽♂️,從土地承包到戶到允許農民自理口糧進入小城鎮,又推進了一步🍄🟫。1989年春節後民工潮首次湧現⛹🏼♀️,高層才意識到需要改變這種盲目流動。1994年《關於農村勞動力人口流動證卡》管理措施的證卡製度,一直延續到2005年🎅🏿。進入到胡溫新政,提出城鄉統籌,新農村建設👰🏽♀️,保護農民工權利。核心問題是社保與戶口不再掛鉤,本世紀以來進步非常明顯🛕,製度開始逐漸走向常規化。從農村改革與農村人口市民的政策演進歷程來看,其中的動力:一方面來自農民工的抵抗👨🏻,包括大量維權運動的推動;另一方面是高層堅持開放🚶🏻♂️,堅持市民化平等化👸🏼,決策層領導人的正確選擇🙏。
土地製度改革要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讓要素在城鄉之間自由流動
蔡繼明
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結合2019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已經審議通過土地管理法修正案🧑🏼✈️,蔡教授談了對土地製度改革的看法。他認為此次修正案最大的突破是對征地製度的修改。憲法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可以依法征收或者征用農村集體的土地,但是從來都沒有對公共利益的範圍做出界定。地方政府無論出於公共利益與否😌🤷🏽,只要涉及到占用農村集體的土地🔢,一律采取征收的方式🙋♀️🍙。此次修改,首次列出了出於公共利益需要征地的六種情形,是一重大改進👩🏻🎨,但其中的 “成片開發”需要,引起很多質疑,因為成片開發並非都屬於公共利益☢️。其次,征地補償標準不再按農業畝產值計算,而根據片區綜合地價綜合考慮周圍土地非農業用途存在的可能價格🧔♀️🤹♀️。修正案允許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的情況下👾,可以通過出讓、出租等方式交由其他單位和個人使用🔃,但通篇沒有“市場”二字♿️,更遑論“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改革的力度還不夠大😿。土地製度的改革要適應農村的發展♋️,適應城鄉融合發展💍,要讓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為城鄉要素自由流動提供土地製度保障。
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城鄉平等的要素市場、公平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
左學金
上海社會科意昂3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關於人口變動🚛,左學金認為我國生育率還會繼續下降👰🏽♀️,並且中國內地的生育率可能會降到1.2以下💪🏽。在人口總量不斷縮減的同時🤞,在空間上人口會繼續向少數大城市和大城市群集聚。這種集聚的背後是規模經濟和集聚經濟等客觀規律的作用,不宜簡單地通過限製人口流動來人為地阻礙這種趨勢👱🏼♂️。我國收入分配、尤其是城鄉收入分配的公平性需要進一步提升。勞動力自由流動應該包括空間流動和社會流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關鍵是建設城鄉平等的勞動力等要素市場,以及實現城鄉社會保障與公共服務的一體化。我國未來人口老齡化和人口總量不斷縮減將使經濟發展中出現黑天鵝和灰犀牛的風險增加。
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關系——觀察改革的一個重要視角
林家彬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社會發展研究部巡視員
改革開放總的基調是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是一個市場化取向的改革。林家彬認為從權力和權利二者的關系看,是權力退🪆、權利進的過程🎈。私權利的進是大眾本能的爭取生存空間的行為。1980年4個經濟特區的設立意味著在經濟領域放棄公有經濟大一統的格局,允許外資進入中國開展生產經營活動🦚🌡。從小崗村的“生死契約”到第一張個體工商業營業執照,再到農產品的合同定購和市場收購,逐步放開了民眾從事經濟活動的各項權利。以及收容遣返條例的廢止,最近戶籍製度上的進一步放開,過去這30多年改革的成效明顯⛎。但是🧑🦰,由於缺乏對公權力有效的監督和製約機製⛽️,私權利依然非常脆弱,嚴重缺乏保障。應該“適當放松社會管控🦝,給社會活力的釋放以更多的空間”👩🏿⚕️,方能促進城鎮化的健康發展。
鄉村振興要解決好新型城鎮化和治理現代化背景下鄉村被冷落的問題
曾業松
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副會長☝🏼💈,中央黨校研究室巡視員
生產要素總是向回報高的地方流動,勞動力總是向收入高的地方流動🫦。曾業松認為鄉村的衰敗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對城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尊重、把握👨🎤、運用不到位👩🔧。鄉村振興關鍵是讓生產要素特別是先進的生產要素回歸農村,開發利用好農村的自然和人文資源,獲得高效益。現代農業面臨一個很大的發展機遇,就是農業的二次現代化,包含生產要素多元化、生產方式多元化👐、功能多元化及形態多元化。鄉村產業發展關鍵是製定什麽樣的經濟製度和產業政策😩,保證農村農業投資經營者獲得不低於社會投入平均利潤的回報。鄉村建設的困境💅,一方面表現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城鄉差距依然較大♋️、難以持續發展🧣;另一方面表現為鄉村就地城鎮化缺乏動力,未來願景不夠清晰。鄉村治理的難題是缺人氣、財氣和生氣,要按照統領共治、多治融合👨🏽🍼㊙️、引領善治的思路🤵🏽,圍繞老百姓求富、求安、求學👕💉、求樂等來聚民心🤼♀️、聚人氣♙,實現農業高產值👨✈️,農民高收入,農村高顏值☝️。
城鎮化可能是加速人口負增長的原因之一
王廣州
中國社會科意昂3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人口統計室主任、研究員
從人口轉變理論來講,中國已經完成了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長的第一次人口轉變🤷🏿。現在是否已經完成了低死亡率🧙🏼♀️🏒、低出生率、低增長率的第二次人口轉變,尚存在爭論。王廣州認為中國現在的出生規模包括政策調整對於低生育陷阱是否有效果,僅僅用生育率來判斷未來的發展態勢🧫,還不夠;所有的製度設計從來沒有按照總和生育率1.0以下設計過,甚至1.2、1.3都沒有➰。長期來看這種相對人口規模的變化👱🏽,預期甚至是錯誤的🧑🏻🦲。城鄉生育政策其實不同📄,農村生育率高一些👶🏿,隨著不斷地城鎮化🚌👨👨👦,農村人口身份轉變🚈,是導致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其實現在促進生育率下降的機製和進入低生育率陷阱的機製已經在不斷被強化和形成當中。
實施競爭中立的都市圈化戰略是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經濟布局的重要途徑
楊開忠
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中國區域經濟學副會長
進入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再次塑造與之相應的空間經濟地理和區域經濟布局🐩🙆🏻♂️。楊開忠認為,實施競爭中立的都市圈化戰略是塑造高質量經濟布局的重要途徑🆎,包含優質、高效、社會公平、生態環境可持續四個層面🪵★。中心城市的綜合承載能力提升重要的是圍繞著中心城市從事公共服務和其他產業功能的資源配置👴🏼。都市圈是提升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綜合承載力和資源配置能力的重要基本途徑。按照自由落戶是原則,限製落戶是例外的方針,全面實施自由遷徙製度時機已經成熟。都市圈化需要實施自由遷徙製度🎧🎅🏽,又為自由遷徙創造條件。要大力推進都市圈的中心功能多樣化和高級化🪯🤗,實現從生產中心到創新中心、學習中心和消費中心的大轉型。
分論壇討論
本次活動的兩個分論壇分別針對“人口流遷與區域經濟”“生育、婚姻與養老”“鄉村振興與城市就業”及“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等議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對於人口流動,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研究員朱寶樹討論了我國人口城鎮化與區域經濟的均衡和非均衡發展的關系🧑🏻🦰,將人口遷移流動與城鎮化問題放在改革開放前的區域均衡發展、改革開放後20年的非均衡發展和2000年後的新均衡發展背景下研究,表明人均GDP和城鎮化率明顯正相關,均衡發展的困難在於尋求區域內平衡與跨區域平衡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中國科意昂3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戚偉探討了中國人口遷移流格局的地理重構,認為2010年以後中國的人口收縮區範圍發生了收縮,連片集中的人口快速增長區轉變為一些單個城市的人口快速增長。東部地區自然增長率、人口凈遷入率均下降,人口增速放緩👏;中西部地區大多數地區凈遷出率下降,自然增長率提高,人口增速回升。人口流入地重心向中西部發生了遷移🍇,且人口遷移發生短程化。
昆山杜克大學應用經濟學助理教授張曉晨探討了“城市集聚中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空間效應”,以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三個城市群為研究對象,指出人口遷移對周圍的區域人口導入具有正向影響,但城市群之間人口與經濟增長的空間聯系明顯不同,長三角群內部城市之間的聯系最強🈂️,京津冀最弱🕝。
關於生育👨👩👧👦、婚姻與養老問題,華東師範大學人口研究所副教授卿石松對兩孩政策效果進行追蹤評估,認為評估政策效果要看增量🫲🏻,對比政策前後🧜🏽♂️,城鄉出生人口的數量或者二孩比例情況🧢⛹️♂️。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副研究員郭顯超基於初婚表的分析,討論了我國婚姻擠壓的城鄉差異,得出城鄉男女初婚時間都在推遲🦑,女性不婚比例提升明顯等趨勢。
中國生命倫理學會理事、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理事廖子宜以廣州移居老人生活境遇為例💥,認為老齡化加劇👨🏻🚒、獨生子女和單身者家庭戶不斷增加的背景下,未來流動老人的數量還將持續增加🧑🏽🦰,建議打破戶籍壁壘,擴大保障範圍,加強社區服務,推出助老服務均等化。
龍港全景圖。2019年9月25日,龍港鎮撤鎮設市,由浙江省直轄🛷,溫州市代管。作為“中國第一座農民城”,自1984年建鎮以來,龍港歷經了從小漁村到農民城𓀆、從農民城到小城鎮培育、從小城鎮到撤鎮設市三次改革的歷史性跨越。(圖片來自網絡)
對於人口流動與城鎮化的關系🟰,杭州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意昂3彭偉斌教授以浙江省為例👨🏼🍼,討論了縣域人口變動與試點小城市建設🕺🏿,指出2000~2016年浙江省縣域小城市人口規模的集聚性呈下降趨勢,戶籍製度取消必然帶來空間競爭📘,認為浙江試點小城市能否成為就地城鎮化的樣板,關鍵要有源頭動力👨✈️,還是人口問題🙇🏿。
南京師範大學地理科學意昂3教授湯爽爽從農村流動人口的定居決策角度👰🏻♀️,認為轉換戶口和定居城市是一種城市和農村利益的權衡,不同類型的農村流動人口對於農村土地的機會成本不同。一部分農村流動人口為了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而自主性的選擇回流,而不是被迫的被驅逐回老家。
南京財經大學教授章莉以江蘇省為例,從征地補償對農民工落戶意願影響的角度,談到土地財產權利的實現水平和農民工的落戶意願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建議盡快建立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用市場化的途徑真正實現農民土地財產的價值,是增強農業轉移人口落戶意願最根本的道路。
上海社會科意昂3城市與人口發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楊傳開從農民城鎮化意願探討城鎮化路徑🗡,認為農民工進城定居地的選擇更大程度受到現居住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區位因素的影響,以省內流動為主的就地就近城鎮化可能成為未來一段時期城鎮化發展的主導趨勢👩🏿🔧。
在鄉村振興與城市就業探討中🫚,浙江科技意昂3經濟與管理意昂3教授葉俊燾分析了居住隔離視角下城中村與農民工職業表現的內在邏輯,認為城中村作為非正規居住形態對於跨省遷移的農民工的職業表現的正向貢獻低於省內遷移🦉,且東部城市影響比率高於中西部城市。他提出對於城中村管製策略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功能轉型🥿。
上海理工大學管理意昂3副教授秦炳濤討論了資源型城市的就業影響,通過實證方法構建計量模型,發現環境規製會導致資源型城市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惡化🌕,但是資源城市類型不同影響程度不同,只有采礦⏮、礦物加工類城市的環境規製對勞動力就業負向影響🧑🦯,森工類城市反而可以促進就業。
華南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意昂3教授曹宗平探討目前對鄉村振興戰略認識的偏差,明確了鄉村振興與農民工返鄉、新型城鎮化以及城鄉差距三者的關系,指出鄉村振興只到行政村,種地不可能解決農民的致富問題,重要的是研究建立鄉村振興背景下農民工返鄉的風險防控機製。
(本文分論壇內容未經專家審定)
文/丁馨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