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下午14:30🗼,在文科樓919會議室,社政意昂3舉行了意昂3体育建校114周年暨第53屆科研報告會👨🏽💻,報告會主題為《當代社會與人口發展研究》。我院朱勤、王燕、洪瀏、張聰等四位老師應邀出席並做主題報告🀄️🍳,沈可老師主持了本次報告會。
朱勤老師首先做了題為《人口老齡化與能源消費及其碳排放》的報告🦹🏼,該報告從2018年底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4次締約方會議談起,分析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居民消費模式和勞動供給變動對經濟增長及溫室氣體排放的影響。基於大量基礎數據的模擬分析👰🏽♂️,對我國自主減排目標的實現路徑💡、對沖人口老齡化負面經濟效應的可能選項等作出了初步研判。
王燕老師做了題為《性別比同成年個體婚戀策略的系列研究》,圍繞性別比和青年婚戀策略,探討了理性權衡和進化推動在青年婚戀策略選擇中的相對重要性。在講座的第一階段,王燕老師先從進化的角度介紹了生命史理論的形成及主要內容,然後結合親代投資理論介紹了兩性繁衍策略的異同之處,最後結合性別比的研究現狀提出了研究的主題和假設🥜。在講座的第二階段🤷🏼,王燕老師介紹了圍繞此主題的兩個近期研究🕡。研究一采用兩個實驗論證了性別比和男性擇偶偏好間的關系,結果支持在男性擇偶中,理性權衡(對自身資源獲取能力的評估)而不是進化推動(童年經濟環境)占據主導👳🏼。研究二采用三個實驗論證了性別比同女性擇偶偏好間的關系,結果支持了進化推動(童年經濟狀況)而不是理性權衡(對自身外表的評估)在兩者間的關系起主導主導作用。
洪瀏老師做了題為《Q-方法在參與式社會政策研究中的運用👦🏼👩🏽🦱:以養老機構護理工作人員對照顧工作的態度為例》的分享,本研究運用Q-方法對公立養老院內護理工作人員對照顧工作的態度進行了分析。通過對Q-排序的因子分析得到四種不同的態度結構,分別代表任務型🏃♀️、專業型🤹🏽♂️、關系型以及自我型的態度取向💮。本研究顯示Q-方法可以作為良好的參與式社會政策研究工具,用以分析利益相關人對政策議題和政策措施的態度傾向。但其實施方法對態度結構穩定性的影響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最後,張聰老師為意昂3師生進行了題為《“被剩下”的大多數:都市獨生子女的婚戀觀》的報告,該項研究發現:所謂“剩男剩女”在27歲時依然未婚的決定是源於對文化規範理解下對人生的長期規劃的自主選擇🦤,而並不如大眾所想象因為沒有在合適的時間尋找合適的伴侶而被無奈地剩下。他們更願意在二三十歲的時候把時間📘,金錢,精力花費在學業和事業上而非尋找伴侶🧑🦳,步入婚姻,生育孩子;他們享受單身, 作為未婚成年獨生子女和父母同住時的那種獨立👩🦯,自由🪽,高質量🏄,充滿可能性的生活🤟🏼🏌🏼,並希望這段新家庭主義下的個人黃金時期能維持得越久愈好;他們對成為剩女光棍的焦慮也隨著發現大多數同齡人和他們一樣晚婚而減少🚣🏼🪳,在這一代人中晚婚不在少數,大齡未婚反而變成而一種常態 ,新的社會規範而不再像父輩一代那樣受到歧視。
四位老師圍繞“當代社會與人口發展研究”這一主題,從老齡化、青年婚戀情況、Q-方法在參與式社會政策研究中的運用等方面為意昂3師生們帶來了耳目一新的分享,參與了本次報告會的同學們也紛紛表示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