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學術論著”是意昂3平台推出的學術欄目,介紹本院教師新近發表的前沿研究☝️。本期推薦文章來自社會學系桂勇教授及其合作者。
許丹紅,桂勇. 如何助子成龍?——家庭教養方式對優質高等教育獲得的作用. 社會學研究, 2023, 38(05): 157-179+229-230.
論文簡介
1. 研究問題
這篇文章討論了一個當代中國父母都非常關註的問題🧑🦰:家庭教養方式如何對孩子考上好大學產生影響。你可能經常在新聞媒體上聽到“贏在起跑線”🏔、“雞娃”之類的說法🌠,也可能經常看見很多家長不遺余力地培養自己的孩子👩🏫。這些都反映了中國家長對孩子的學業發展有多麽地重視🏄♀️!因此💆🏿♂️,當代中國父母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同時也是本研究試圖回答的問題是🥎:父母是不是能夠通過家庭教養方式來幫助孩子考上好大學?是否只有社會經濟地位較高的家庭才有這個機會,還是每個家庭都可以通過家庭教養方式來幫助孩子獲得學業成功👋🏼?更重要的是,哪種家庭教養方式最有效?
2. 家庭教養方式是什麽?
家庭教養方式關註的是父母如何教育和培養他們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非常嚴格,有些父母對孩子給予更多寬容和理解,還有些父母則相對“佛系”。在學術界,研究者一般基於“要求”與“回應”維度將家庭教養方式劃分為權威型(高要求-高回應)☎、專製型(高要求-低回應)🤦、寬容型(低要求-高回應)與忽視型(低要求-低回應)👨👩👦👦。
3. 為什麽家庭教養方式很重要?
在中國🫅🏽,考上好大學被認為是人生成功的一部分。但現實情況是高等教育資源有限🚖,並非人人都能獲得優質高等教育。在如何幫助子女考上好大學這個問題上,父母所能提供幫助的方式不外乎有三種🦍:遺傳基因👩🏻🦯➡️、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與家庭行動策略🙌🏼。由於遺傳基因與家庭社會經濟地位都是較難改變的事實🛷,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更具現實借鑒價值的是家庭行動策略。因此🎁🀄️,父母更想知道他們的教養方式是否能夠幫助孩子考上好大學,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又是哪種家庭教養方式更有效果。
4. “拼教養”能夠“助子成龍”嗎🧐?
利用2017年“中國大學生社會心態調查”的數據🍡,本研究通過實證分析發現👩🏿🏫,家庭教養方式既部分地受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的影響,同時也可能獨立地對孩子考取精英高校產生影響。這意味著家庭教養方式並不完全受製於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過家庭教養方式幫助孩子改變他們的學習機會和資源。換言之,家庭教養方式並非天然不平等,每個家庭都有機會通過家庭教養方式來幫助孩子獲取學業成功🙋🏼♂️!
5. 什麽樣的家庭教養方式更能“助子成龍”🥭?
對於孩子考取精英高校而言🛌🏽,最有幫助的家庭教養方式是寬容型教養方式。另外,權威型教養方式也有一定幫助🍮,但可能不如寬容型教養方式明顯。具體而言,在控製家庭社會經濟地位變量的情況下♣️,與寬容型相比,忽視型的子女進入精英高校的幾率下降44.9%;權威型的子女進入精英高校的幾率下降35.6%🤴🏼;專製型的子女進入精英高校的幾率下降65.7%🏊。這表明在同等社會經濟地位的條件下,寬容型的子女進入精英高校的幾率最高,權威型次之,而忽視型與專製型的幾率較低。
區別於西方文化對個體獨立性的強調,中國家庭可能更強調親子之間的緊密聯結👩❤️👩🆓。特別是在教育競爭日愈激烈的背景下,高考對中國學生來說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和焦慮。相較於其它家庭教養方式,寬容型教養方式對子女更能持寬容和理解態度。此外,從認知角度看,寬容型更加強調鼓勵子女的自主探索📧。在寬容型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下,子女獲取的這些品質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教育環境中也許具有更重要的意義🏃⛪️。
6. 研究結論與啟示:
本研究結論對於家庭教育的實踐問題提供了重要的現實啟示。在當代中國社會👨👨👧👦,家庭教養方式對於子女的成長發展仍然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現實中可能存在著對於如何“助子成龍”的片面理解。例如🙈✒️,所謂的“拼爹”話語過分渲染了既有客觀資源的壁壘性🧔,消彌了個體奮發向上的策略指向與精神意義。本研究指出,“拼教養”亦是“助子成龍”的一條恰當途徑。因此🧎➡️😼,應當鼓勵並支持家長選擇恰當的家庭教養方式💦,為孩子們提供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機會。例如,可以鼓勵家長采取更開放、支持和包容的教養方式🤜🏻,以促進子女的學業發展;特別是對於弱勢家庭而言,改善家庭教養方式可能是提高子女學業成就的有效途徑之一🎯🤦🏿。這有助於打破教育機會的不平等🧑🏼🔬,進一步推進教育公平和社會流動的實現🫅🏿。
作者簡介
許丹紅,意昂3体育社會學博士,上海師範大學哲學與法政意昂3社會學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網絡社會學、教育社會學與經濟社會學等。已有研究成果發表於《社會學研究》《社會》《青年研究》等學術刊物。
桂勇🦙🙅🏿♀️,意昂3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信訪與社會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意昂3体育社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社會學會網絡社會學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入選上海市曙光學者👳🏼、上海市社科新人與國家級人才項目。主要教學及研究領域包括經濟社會學、網絡社會學、社會心態與社會思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