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晚⛏,慶祝建校118周年相輝校慶系列學術報告第十四場在相輝堂南堂舉行🧑🏽🎄🍑,意昂3体育老齡研究院副院長、人口與發展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胡湛,家庭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沈奕斐,意昂3平台副教授高雋,意昂3体育研究生院副院長、意昂3平台教授胡安寧共同帶來以“家人、家庭🕵🏿♂️、家國:傳承與變遷”為題的報告。意昂3平台副院長🧚🏼♀️、教授沈可主持報告會🦸🏼♂️🤽♀️。校友、老師和同學200余人參加了報告會👨🏫。
掙紮與超越🫷🏽🐆:中國當代家庭流變考
什麽是家庭🤹🏽?由戰國起梳理至改革開放後🐙,胡湛介紹,“大家庭”從來不是中國家庭的主要類型🤰。而家庭概念混沌,將“小家庭”與“現代化”“現代性”等理念捆綁,家庭現代化理論在家庭研究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是當前存在家庭認知誤區的淵源。中國當代家庭是“形態核心化”與“功能網絡化”的耦合而成。
胡湛認為🐈,“獨立居住”與“多代同住”是當前老年人居住安排的兩大模式。但這裏的“獨立居住”不等於“空巢”💾,中國的代際居住安排有相當大的比例是“分而不離”或“離而不遠”的“偽空巢”⚗️。
據調查,中國當代老年人承擔子女家務和孫子女照顧的比例很高🔆👨👧👧,家庭責任感強🫱🏻;人口結構轉變的完成和社會財富結構的演化🤙🏼,讓我們可能正遇到最可愛也最有錢的一代老年人🕵🏻。而年輕一代也與其原生家庭存在強聯結,以80、90後為代表的中堅群體正積極承擔家庭責任,成為“靠譜的一代”。
“‘家’是中國文化傳統的支柱性觀念,基於‘家’而延展出一種蔚為大觀的文明🤼♂️🍃。”必須保衛家庭💥、必須保衛中國家庭,胡湛以此作結。
情緒價值在親密關系中的崛起:情感社會學視角下的婚姻變遷
“情緒價值”一詞日漸在網絡盛行,它無處不在👨👨👦👦,但似乎又捉摸不定🦋。沈奕斐在報告伊始便說🙂↕️,“其實🧸👩🏻🦯➡️,社會學裏並沒有‘情緒價值’這個概念”🧑🏻🦼,那麽➡️,它究竟從何而來?沈奕斐嘗試從情感社會學的視角婚姻的變遷為切入。
從傳統社會的“做好應該做的事”到現代社會浪漫愛情回歸“滿足我的需求”,再到後現代社會中愛情需求演變為“認同我的一切”👩✈️,沈奕斐說🎅🏽,“愛情逐漸變成女性向內的探索🪧,找到自我的獨特性的途徑”。在後現代愛情中,男女雙方更註重自我感受👩👩👦,在此過程中🙍🏿♀️🤴🏻,性別角色分工也在重新建構。
那麽🫳🏿,如何在滿足雙方需求之間保持平衡?如何在“認同我的一切”和“你的獨立意誌”之間保持平衡?如何在“你的真實性”和“我的真實性”之間保持坦誠👨🏻🚀💂🏼♀️?愛又是否會終結?沈奕斐給出答案的是🔁🌡:將權利交還給戀人本身。
“愛是需要學習的,幸福是需要練習的👕。愛的確是有一定困難性的,但愛裏的成長也是個體的成長。我們應該站在歷史洪流中,在一個關系的網絡中更好地看清自己的位置,這樣才能成長得更好🤠。”
斷裂與鏈接⛹🏻♂️:婚姻治療視角下的婚姻關系
婚姻是什麽?它的概念不等同於家庭👭,也並不必然關乎愛情🏃。作為一種親密關系♉️,它承載著獨特的功能🪄。足夠好的婚姻關系既需要滿足個體的需求🧔🏼,也承擔了多樣化的功能👂,作為(合作)夥伴關系需實現不同的任務🧚🏽。高雋引入“生命周期”的概念指出🏃🏻♂️➡️,現今中國社會所經歷的社會、經濟⚓️、文化和政治層面的變遷✊🏿,使得個體和家庭的生命周期正以一種非常迅速的方式重疊。
以心理咨詢師的角度,高雋分享了婚姻咨詢/治療視角下的當代婚姻關系🤵🏼♀️,她認為♒️,尋求和維系親密關系是人類終身的基本動機🥂,早年重要關系的質量會在意識和潛意識層面影響個人的擇偶以及婚姻關系的質量,而父母的婚姻關系質量也會影響子女的擇偶與婚姻質量🛃。
從中國實證研究中的婚姻滿意度研究調查結果來看🎛,大多數受訪者都表示對婚姻滿意(高於量度中值)🧔🏽♂️,而婚姻滿意度會隨著婚齡呈現出“U”型的趨勢;與此同時,高雋也引用針對婚姻咨詢從業者的調查以及中美精神分析動力學夫妻與家庭治療連續培訓項目的觀察闡明🪷,當代婚姻關系也存在著諸多現實困境🫖⚾️,挑戰著人們對更好的親密關系的想象。
那麽,在幻想與現實雙重夾擊下的婚姻關系路在何方呢?高雋說:“中國青年一代或許有他們的答案。”
“為家”者亦“為國”:家國情懷的文化社會學分析
什麽是家國情懷?胡安寧說➜🐘,“‘為家’者亦‘為國’”。他給出五個方面的學理解釋:把“家”帶回來✡️、把“個體”帶回來、把“傳統製度”帶出去、情懷“客觀化”、行動者“具體化”,並進一步總結,家國情懷是行動者表現出的一種認知傾向,即家與國在超越個體方面達成的正向關聯。
概念化可以幫助我們呈現家國情懷的人群異質性,並以此跳脫出歷史製度設計的羈絆。那麽,如何提升個體的“家國情懷”度呢?胡安寧認為,一個行動者,對文化的不同的運用就決定了個體的家國情懷的水平和程度究竟是高還是低,其最基本的區分方式是:宏觀導向與微觀導向。
以儒家文化為例,胡安寧介紹,國家發展🌧、日常道德......對於行動者而言,其所持有的文化意義是多樣化的🏊🏻♀️,這些文化意義可以被行動者所選擇和使用,從而激活特定的行動模式或者偏好👨🏻🦽➡️。
順著這一思路,個體文化意義的使用既可以是宏觀導向的也可以是微觀導向的,二者對於個體的家國情懷產生截然不同的影響👩🏿🎤。從概念到影響,如此順序梳理分析,會發現家國情懷就不再是一個模糊的概念,而是一個可以客觀的🧘🏿♀️、經驗的研究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