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的一系列重要講話中,反復強調“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2020年9月18日,我院分黨委書記尹晨老師在上海市社聯第十四屆學會學術活動月開幕式暨會長論壇上發表題為“‘雙循環’的新要求與自貿試驗區的新動力”的演講♉️,指出對接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已成為自貿試驗區發展的重要任務📰。隨著北京、湖南和安徽自貿試驗區總體方案的發布,自貿試驗區已經形成了“1+3+7+1+6+3”的“雁陣”,構建新發展格局為自貿試驗區的持續探索和發展提供了新方向和新動力。
本文轉載自上觀新聞🧝🏽♀️🌯,作者尹晨。
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會帶來哪些新的要求?它對自貿試驗區意味著什麽💂🏻♂️?自貿試驗區如何做好對接?
最近一段時間,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成為各界關註的焦點,也是學界面臨的一項重要研究課題。如何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會帶來哪些新的要求?它對自貿試驗區意味著什麽🧚♀️?自貿試驗區如何做好對接😟?今天的演講,我就圍繞上述問題和大家分享一下個人的思考。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
要理解“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意義,就必須認識到目前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當前中國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但與此同時,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全球化是歷史潮流,但目前也遭遇逆全球化思潮☁️,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中美大國戰略博弈全面加劇,國際體系和國際秩序面臨深度調整。國際大循環動能明顯減弱,中國傳統的“兩頭在外、大進大出”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國內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超大規模內需市場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顯著比較優勢和強大的發展韌勁所在🆒,孕育著巨大的潛力與活力。
上述背景表明,構建新發展格局是以習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我國發展階段、環境、條件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它不是權宜之計,也不是短期之策,更不是被動之舉🚵♀️,而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社會主要矛盾轉變、著眼我國長遠發展的主動選擇。構建新發展格局🤶🏿,不但為“十四五”期間的國家發展,也為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經濟行穩致遠🚠、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雙循環”涉及“內外”👨🎨,但重點是“循環”
中央提出構建新發展格局已有一段時間,但是我發現🎖,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於新發展格局的理解存在偏差。在我看來,“雙循環”涉及“內外”😂,但重點是“循環”🪼。我理解的“雙循環”,不僅包括產品市場的充分循環🔕,還包括要素市場和服務市場的充分循環🙅♂️。而目前,後兩個市場的充分循環還是短板。要素市場循環和服務市場循環的“補短板”將成為“雙循環”的必然要求。
從促進要素市場循環來看💁🏻📶,除了建立和完善傳統的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等要素市場,還要大力建立和發展第五個要素市場——數據要素市場。促進土地市場循環,需要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探索建立全國性的建設用地、補充耕地指標跨區域交易機製。促進勞動力市場循環,除了深化戶籍製度改革🟥、暢通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渠道等外,還需要在傳統人口紅利減退的情況下,大力推進人才紅利的湧現。促進資本市場循環👨🏽💼,重點在於建設多層次、開放型🪵🦔、直接融資與間接融資相結合的金融市場,增加有效金融服務供給。促進技術市場循環,要順應中國從技術引進向技術創新轉變的大勢,要構建有利於激勵、保護自主創新、技術轉移🕯、技術應用和國際科技創新合作的體製機製。促進數據市場循環🧕🏿,則要加速培育數據要素市場,促進數據開放共享、數據資產化、數據交易、數字內容生產和數據有序流動。
從推動服務市場循環來看,黨的十九大提出當前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服務業,尤其是教育✊🏿🐅、醫療、養老、公共衛生等服務業發展離人民的需求還有不小差距🏃♀️🍞。服務經濟在“十三五”期間發展迅速🧕🏽,在疫情防控期間更是爆發出蓬勃活力,但總體發展潛力仍然巨大📄✉️。根據中信銀行(國際)有限公司的測算, 2019年我國商品進出口總額占全球商品貿易總額的12.1%🫸🏻,但同期服務進出口總額僅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的6.6%。
促進循環不僅僅局限在流通環節,而是要打通生產🍁、消費✧、流通、分配等所有環節🥩。促進循環🚲,就需要打破阻礙循環的壟斷,打破阻礙循環的內外、地區、行業及層級壁壘🏌️,清理廢除妨礙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大幅降低製度性交易成本,建設統一➔、競爭、有序🧝🏻♀️、開放的大市場🚶🏻♂️。而現在即便是在開放度最高的自貿試驗區,也仍然存在“蜂窩煤”、碎片化✌🏿、“孤島”化等現象,一體化市場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協同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建設自由貿易港🧑🏻⚕️👨🏽🔧,都是先行先試、積極探索實現超大市場自由流動和有效循環的新路徑。
“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求進一步培育和發展內需,進一步發揮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受新冠疫情沖擊,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重心從過去的單純追求效率,變成兼顧安全、穩定和繁榮。中國需要依托超大規模市場和完備產業體系,創造有利於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快速大規模應用和迭代升級的環境和製度優勢👭🏼,解決“卡脖子”的關鍵技術問題🧑🏼✈️,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構建滿足“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要求的技術和產業體系。
“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要求面對全球化的逆風和回頭浪🧑🏽✈️,中國要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構建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什麽是更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新格局🧈?在我看來,這意味著要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全面開放格局;要在製造業基本開放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服務業的開放;要加快雙向開放,資本流動不但要“引進來”🧑🏼💼,還要“走出去”🧘🏿♂️,對外貿易不但要擴大出口🧑🦱,還要擴大進口;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和促進國際合作,強化中國在全球價值鏈的中心節點位置,提升中國全球核心要素的配置能力;要推進製度型開放,不但要推動更多的雙邊和多邊經貿協定的簽訂和落實,還要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體系的完善和規則體系的構建;要以問題導向推進系統集成的開放👨👩👧,切實提高市場主體的獲得感,促進整體營商環境的改善和提升🧼。
習近平總書記說🥽,“狂風驟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我覺得這句話很精辟,也很深刻。通過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國經濟可以獲得更大的韌性和更多的發展空間👩🏽✈️,這有利於我們形成新型全球化的浩瀚大海👃。
“雙循環”給自貿試驗區發展帶來新目標和新動力
上面,我主要講了構建新發展格局的背景🧑🚒、意義和新要求。接下來,我想結合自貿試驗區來談一下具體我們該怎麽做。大家都知道👒,自貿試驗區承擔了國家任務🌬,是為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和進一步擴大開放探索新路徑、積累新經驗的綜合性試驗區域🫒,是改革的掘進機、開放的破冰船。
不管是從2013年9月開始運行的上海自貿試驗區,還是剛運行滿一年的江蘇、河北、雲南🐹🧛🏿♂️、黑龍江➛、山東📢、廣西等自貿試驗區🧖🏿,所有的自貿試驗區都幹勁十足,只爭朝夕👩🏽🦰。但事物發展有其自身規律,當前尤其需要註意的是☔️,自貿試驗區建設要避免“極點”效應。所謂“極點”效應🆖🧘🏼♂️,是耐力運動中常出現的一種不適症狀。如果以短跑的狀態跑長跑🤽🏻♂️,在300米後就會出現兩腿發軟🧗、全身乏力💀、呼吸困難等不適感,這種生理現象稱為“極點”。這時跑者需要調整狀態,堅定目標🍶,調整呼吸和步伐👧🏼,挺過“極點”,才能順利完成後面的長跑。
從國家戰略來看,自貿試驗區建設是中長跑🍆,不是短跑。如果以沖刺心態、達標心態建設自貿試驗區,將不可避免出現“極點效應”,熱情消退、後續乏力。因此🧑🏽🚒,自貿試驗區建設需要與時俱進🙅🏼♀️👨🏿🏫、行穩致遠🔁,需要有持久的目標和動力。
2013年以來😵👨🏼🍼,對標國際最高標準、對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高質量發展、探索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等,都為自貿試驗區的持續發展源源不斷地提供了新目標和新動力。而“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則為新時期自貿試驗區的發展提供了系統化的、最新的強大動力👩✈️。
自貿試驗區如何對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
那麽,自貿試驗區如何對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呢?
首先𓀈👨🏿⚕️,自貿試驗區要進一步加強主動探索😭📔。
“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是事關全局的系統性深層次變革,內涵非常豐富。形成新發展格局除了面上推進🈯️,在重點領域仍然可以沿著改革開放的經驗路徑,即“頂層設計+基層探索+錦標賽機製”的路徑突破。自貿試驗區應該在“雙循環”的頂層設計下⛎,更大範圍地在重點領域🖐🏽、難點領域🙋🏿♂️、痛點領域“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為“雙循環”探出新路、積累經驗。
自貿試驗區應進一步加大差別化探索。除了投資🤚、貿易、金融、政府職能等“規定動作”以外,可以根據各自貿試驗區的實際情況和特點,各有側重地進行推進。通過主動對接服務“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結合自身特點和優勢,主動探索更多“自選動作”的先行先試🧑🎤。
已有的自貿試驗區在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可以有序進一步擴區。擴區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貿試驗區承擔探索任務的試驗承載能力,能有更大的空間、更加充足的資源、更多的市場主體進行製度創新🫳🏼、技術創新、產業創新和功能提升。擴區是為了提高自貿試驗區的行政層級,有效承接和落實十九大提出的“賦予自貿試驗區更大的改革自主權”。擴區是為了克服已有的自貿試驗區片區狹小、分散、碎片化的問題👨🏻🎤,在一個整體連片的完整行政地域內探索系統集成的創新,從而更好地發揮自貿試驗區的輻射帶動作用⚅。
其次,自貿試驗區要圍繞“雙循環”新發展格局開展製度創新。
自貿試驗區的製度創新與“雙循環”的新要求高度契合,核心都是促進循環🛣,促進市場化的資源配置👨🏽🌾。自貿試驗區要加大力度,製度創新的重點要從市場配置和循環的便利化向自由化升級🚘。目前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走在探索“自由化”的前列,已經初步形成了“5+1+2+1”的製度創新框架⛈。具體來說,就是促進投資自由、貿易自由🙍🏼♀️、資金自由🧘🏿♂️、運輸自由、人員從業自由🤲🏼,促進數據安全有序流動,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稅收製度和全面風險管理製度,打造適應“自由化”的法律法規體系。下一步,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和海南自由貿易港要抓緊細化和落實體製機製創新,以“五個自由+一個流動”為突破,推動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和服務市場的自由流動和循環🙆♀️👇,並形成可復製可推廣的經驗。其他的自貿試驗區也應結合各自特色和優勢😌,在促進市場配置和循環的自由化方面大膽探索🎉,爭取形成首創性的製度創新成果🧗🏼♂️。
自貿試驗區的製度創新不能為創新而創新💆🏻♀️,而是要以製度創新和政策供給來加速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開放型產業體系和經濟功能👉🏼。自貿試驗區要率先聚焦“牽一發而動全身”的關鍵環節,以“坦克開路”的方式🧽,摧枯拉朽地突破阻礙流動和循環的障礙和藩籬。“特斯拉速度”就是一個典型案例🖖。2018年6月28日,國家發改委和商務部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取消了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的外資股比限製;7月10日🏋🏽,特斯拉與上海臨港管委會、臨港集團簽署了協議,在臨港地區獨資建設特斯拉超級工廠♌️👨🏻🎤;2019年1月7日,特斯拉超級工廠奠基;12月30日,首批國產特斯拉汽車正式交付。下一步,自貿試驗區應全面復製推廣特斯拉審批模式和服務模式,讓“特斯拉速度”成為常態速度、標準速度。
自貿試驗區要積極探索“雙自聯動(自貿試驗區+自主創新示範區)”的升級版,以系統集成的製度創新和政策供給,促進集成電路、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智能製造等核心產業的發展,解決“卡脖子”的核心關鍵環節,培育一批把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裏的企業🪄,占據新一輪國際競爭合作的製高點。
自貿試驗區可以以相互間的聯動協同發展👨🏻🦯➡️🧏♀️,進一步對接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江經濟帶建設等國家戰略,打造世界級的城市群和都市圈,打造新發展格局的增長極👨🏼🍼。
第三,自貿試驗區要建設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重要連接點。
自貿試驗區具備成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重要連接點的天然優勢👨🏿🎨,也承擔著建設“雙循環”重要連接點的重要使命。比如👨🦯🪭,習近平總書記就對上海自貿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提出了“五個重要”的指示,即將臨港新片區建設成為集聚海內外人才開展國際創新協同的重要基地✤、統籌發展在岸業務和離岸業務的重要樞紐、企業走出去發展壯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重要通道和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試驗田。這一指示的核心精神實際上對所有自貿試驗區都適用。
要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雙循環”的重要連接點,就需要在“雙循環”產品市場、要素市場和服務市場集聚優勢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在“雙循環”中的全球核心資源配置能力,進一步助力中國提升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和價值鏈的中心節點地位。加強資源配置能力,就需要培育和發展全球化的資源配置主體👳🏻,自主掌握關鍵核心資源,不斷完善資源配置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網絡,同時提供國際化、市場化的製度型公共產品,形成難以撼動的功能性優勢𓀏。
要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雙循環”的重要連接點,就需要對標國際經貿最高規則。當前,國際經貿規則的演變主要體現在從“邊境”規則向“邊境後”規則延伸,更多地體現為對整體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因此🧟♂️,自貿試驗區需要加大壓力測試,先行先試投資、貿易、金融等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同時🔊♉️,自貿試驗區也要順應趨勢,大膽探索“巨系統”的社會治理體系和能力的現代化,大膽探索環境治理⚖️、創新治理等新的治理領域🏊🏽♀️,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目前越來越多的自貿試驗區已經認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性。比如🪙,2019年7月海南自貿試驗區就發布了“警保聯控”社會治理新模式、創新精準政治監督模式、一體化大數據社會治理體系等10項社會治理類製度創新案例🤾🏼♂️。
要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雙循環”的重要連接點🫄🏽,還需要以製度型公共產品的供給來加快經驗的復製推廣,同時為積極參與並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貢獻。自貿試驗區需要進一步“大膽試、大膽闖、自主改”🤬,同時也需要及時總結、歸納,將探索出的“雙循環”經驗提升為製度創新成果,將“珍珠”式的製度創新成果集成“項鏈”式的製度型公共產品,以滿足經驗復製推廣的需要🧑🏽🎨,滿足國內規章製度♿️、法律法規完善的需要👮🏽♂️,滿足雙邊和多邊談判、“一帶一路”政策溝通的需要,更要為中國積極參與乃至部分引領全球治理作出貢獻。